《子不语》,又名《新齐谐》,二十四卷,续编十卷,是清代著名文人袁枚编撰的文言短篇小说集。书名取自《论语·述而》“子不语怪、力、乱、神”,表明专记鬼神怪异之事。作者好奇放达,在文史考辨之余,“广采游心骇耳之事,妄言妄听,记而存之”,虽自署为“戏编”,称之为“自娱”,实际上凝聚了毕生的精力。此书内容博杂,文笔流畅,借奇闻异事针砭世态人情,揭露官场黑暗,批驳程朱理学的荒谬,提倡尊重人性,具有民主性进步色彩;书中一些反对迷信的篇目,在志怪小说中尤为可贵。
某太守,西北人。其父已死多年,忽一日乘马而来,与生无异,曰:“我已得仙,但爱汝,未能忘情,故来视汝。汝可扫一静室与我居住。”其子虽疑,然声音笑貌,举止作事,果其父也,遂事之如生。日间看书,夜中或寐或不寐,久亦饮食如常,遂相安焉。年余,西江张真人过其地,太守告之,张曰:“妖也。岂有仙人复久居城市,无一毫异人者乎?能与见否?”太守告其父,父欣然曰:“我正欲与天师相见。”谈吐如故。天师曰:“此妖非我所知。”询之老法官,云当乘其不备勘破之。一日,其父正写字时,法官忽从背后喝之,遂惊如木鸡痴立。法官出袖中天篷尺从头量之,量一尺则短一尺,量一寸则短一寸,至足而灭,衣冠如蜕,剩胫骨一条。法官曰:“此先太翁之真骨也。为狐钻穴,野狗衔出,受日月精华而成此妖,所以能言生前之事。再与女人交,得阴精,其祸更不止此。”太守欲请骨而葬之,法官不可,曰:“勿贻后祸。”遂携之去。余按《太平广记》载唐时李霸死后,还家处分奴仆,俱井井有条,然独居一室,不与人见。一日其子孙逼而视之,变作青面獠牙之鬼,头大如车轮,眼光如野火。子孙大惧而散,霸从此亦遂不来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