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子不语》,又名《新齐谐》,二十四卷,续编十卷,是清代著名文人袁枚编撰的文言短篇小说集。书名取自《论语·述而》“子不语怪、力、乱、神”,表明专记鬼神怪异之事。作者好奇放达,在文史考辨之余,“广采游心骇耳之事,妄言妄听,记而存之”,虽自署为“戏编”,称之为“自娱”,实际上凝聚了毕生的精力。此书内容博杂,文笔流畅,借奇闻异事针砭世态人情,揭露官场黑暗,批驳程朱理学的荒谬,提倡尊重人性,具有民主性进步色彩;书中一些反对迷信的篇目,在志怪小说中尤为可贵。
李鹤峰侍郎之子鹢,字医山,辛巳翰林,能诗文,兼好宋儒理学。灯下读书,忽两女子绝美,来与戏狎,李不为动。少顷,李晚膳毕,忽腹中呼曰:“我附魂茄子上,汝啖茄即啖我也,我已居汝腹中,汝复何逃?”即灯下女子声。李自此两目憆然,若迷若痴。或以手自批其颊;或大雨首顶一石跪雨中,衣裳淋漓,不敢入内;或对人膜拜,拉之不起,面色黄瘦,日渐不支。鬼常借李君手作字,与人酬答。其同年蒋君士铨往视之,问:“汝貌甚佳,何不来诱我,而必从李君耶?”李手书二字曰:“无缘。”蒋又问:“汝绝世佳人,何为居腹中污秽之地?”李手书二字骂曰:“下足。”时江西巡抚吴公,与侍郎善,乃招李往,为延张天师,设坛于滕王阁,斋三日,诵咒三日,其法官悬牌曰:“三月十五日拿妖。”临期观者如堵。天师上坐,法官旁坐,令李跪,张其口向法师,法师伸两指入其口,撮而掷之。一小狐如猫,从口中出,呼曰:“我为姊探信,不料被擒,姊慎毋出。”腹中应声曰:“唯。”方知腹中尚有一妖。天师封符于坛,投之大江。李微觉神清,而腹中叹息之声大作,曰:“我与汝有宿世冤,因寻汝不着,故拉仙姑同来。不料反为彼祸,使我心转不安,我愈不饶汝矣。”言毕,腹痛不止。天师问法官:“李翰林可救乎?”法官取镜,照其腹曰:“此是翰林前生冤鬼,非妖也,法箓不能治。”天师以告中丞,中丞亦无奈何,仍送李还家养病,遂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