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子不语》,又名《新齐谐》,二十四卷,续编十卷,是清代著名文人袁枚编撰的文言短篇小说集。书名取自《论语·述而》“子不语怪、力、乱、神”,表明专记鬼神怪异之事。作者好奇放达,在文史考辨之余,“广采游心骇耳之事,妄言妄听,记而存之”,虽自署为“戏编”,称之为“自娱”,实际上凝聚了毕生的精力。此书内容博杂,文笔流畅,借奇闻异事针砭世态人情,揭露官场黑暗,批驳程朱理学的荒谬,提倡尊重人性,具有民主性进步色彩;书中一些反对迷信的篇目,在志怪小说中尤为可贵。
临平沈昌谷,余戊午同年举人,年少英俊,忽路间遇僧,授药三丸,曰:“汝将有大难,服此或可少瘳;临期吾再来视汝。”言毕去。沈素不信因果事,以药掷书厨上,勿服也。亡何,病大重,忽作四川人语曰:“我峨嵋山蟒蛇,寻汝二千年,今方得汝。”自以手扤其吭,气将尽。家人忆路间僧语,即速觅书厨上药,只存一丸,以水吞下,恍然记历代前生事:沈在王莽时姓张,名敬,避莽乱,隐峨嵋山学仙,有同志人严昌为耦耕之友。刘歆谋起兵应汉,事败,裨将王均亦逃奔峨嵋,事二人为弟子。山洞有蟒,大如车轮,每出游,必有风雷,禾稼多伤。张欲除其害,命王削竹刺插地,以毒药傅之。蛇果出为竹所刺死。蛇修炼有年,将成龙者,其出穴自挟风雷而行,非有心害人。为王杀后,思报主谋者之冤。而王均闻莽死后,随出山佐光武中兴,拜骁骑将军,遣人迎张敬入洛,亦拜征虏将军,蛇不能报。再世为北魏高僧,三世为元将某,有战功,蛇又不能报。惟今世仅作孝廉,故蛇来,将甘心焉。其原委历历,口皆自言。家人问路僧为谁,曰:“即严昌先生也。先生辞光武之聘,早登仙道,与吾有香火缘,故来相救。”言终,沐浴整衣冠卒。开吊日,前僧果来,泣拜毕,语其家人曰:“毋苦,毋苦,了此一重公案,行当仍归仙道耳。”语毕忽不见。